轉載自https://www.commonhealth.com.tw/blog/4862/4829 (作者 / 朱俊男、蔡馨慧 · 出處 / Web only)
「聽說放療會讓胸部皮膚『臭火乾』、又黑又醜,是一定會這樣嗎?」
胸部是女生的第二張臉,放射治療最大宗的女性乳癌患者,很高比率都會發生程度不一的皮膚反應,該如何處理呢?
台灣每年新診斷為乳癌的患者逾1萬7千名,在進行乳房保留手術後,如果接受全乳房放射治療,將可降低7成以上復發率。再加上近年來微創手術及器官保留觀念抬升,估計每年約有7千名患者必須接受全乳房放射治療。
放射治療俗稱為『電療』,其實並不精確,放射治療是使用高能量(百萬伏特)的X光來針對癌細胞進行破壞及毒殺的技術。全乳放療療程通常大約4~6週,依個人疾病分期及臨床判斷,採取低分次放療或是傳統放療。
人體表皮基底層細胞不斷分裂產生角質層,是人體表面的最後屏障,但對放射線敏感。放射治療造成的皮膚反應有如曬傷一般,發紅、發熱、變黑、脫皮等現象會一一出現,嚴重甚至會出現水泡、以及大範圍的皮膚潰爛現象。
這樣的皮膚反應並不會在一開始就發生。一般說來,第1、2週是治療甜蜜期,大部分患者的皮膚幾乎沒有任何變化;第3、4週起可能會有發紅發熱現象(有些人皮膚變黑較明顯),部分人甚至感覺到搔癢;第5、6週後,皮膚開始顏色變深、皮膚越加乾燥、一副「臭火乾」快要脫皮的樣子。其實大部分患者都是乳房放射治療結束後才開始脫皮的,放療結束後7~10天,皮膚的基底層細胞開始復甦產生新的角質;再過約1~2週,皮膚脫皮換膚進度大概可以完成6~7成以上。
放療期間照射部位首重避免摩擦,建議選擇寬鬆、柔軟衣物。可以洗澡,但不宜泡澡或游泳。洗澡時水溫不宜太高,照射範圍肌膚不可刷洗,沐浴用品宜緩用,沖澡時避免水柱直沖肌膚,洗澡後宜用毛巾小心按壓吸乾。簡單來說,放療期間可清水淋浴,浴後用毛巾小心吸乾。
物理性的防護除了避免摩擦的照護要點以外,鞏固角質層也是避免皮膚破皮損傷的方法,經常建議的醫衛材包括有水性繃帶及矽膠類敷料,可用於保護固有的角質層。此外,避免照射範圍內的皮膚接受膠帶黏貼及移除。
其次,可透過物理性修護達到保濕目的,譬如可在放射療程中使用保濕類敷料,例如:玻尿酸、凝膠或是乳液等。臨床研究證實可以降低放射性皮膚炎的嚴重度外,適當地保濕也提供了組織修復及傷口癒合的良好環境。
生物性修護是最新的放療皮膚照護觀點。因為放射線治療會使皮膚過度角質化、汗腺及皮脂腺萎縮,導致約8成機率患處皮膚不會出汗,近5成機會形成「放射性敏感皮膚」,使得皮膚經常性搔癢或是容易發生皮膚炎。而透過含有生物纖維膜的胸部敷料,可促進皮膚組織修復,緩解皮膚發炎反應。
隨著放射治療機器及技術的進步,近年來放射性皮膚炎的嚴重度已有降低。除了以上談到的皮膚自我照護之外,有需要時醫師會開立類固醇藥膏,除了可有效預防或緩解放射性皮膚炎,也可能直接影響皮膚黑色素的合成。雖然類固醇容易讓人擔心有副作用,但在醫師處方下短期使用中弱效類固醇藥膏(如Betamethasone valerate、Mometasone furoate),原則上是無需太擔心有副作用的發生。
此外,常用於治療燙傷的Silver sulfadiazine軟膏,是一種含磺胺類/銀鹽的抗菌藥;也可用於放療病人可以減輕放射性皮膚炎的嚴重度。
1.放射治療引起的皮膚反應通常在第3~4週開始出現,可能產生的症狀包括發紅、發熱、變黑、脫皮等現象,嚴重者甚至會出現水泡以及大範圍的皮膚潰爛現象。
2.放療期間的皮膚自我照護重點包括避免摩擦、注重保濕(可透過保濕類或修復性敷料等)、避免皮膚發炎(指使用類固醇或燒燙傷藥膏等)。
3.類固醇藥膏具有抗過敏、抗發炎、止癢、血管收縮等特性,可以預防放療引起的皮膚發炎反應,也可顯著減少嚴重急性放射性皮膚炎的發生率及影響皮膚黑色素的合成。因此,通常醫師會處方短期使用中弱效類固醇藥膏,一旦有使用需求,建議應該遵醫囑來使用;若有疑問,可和醫師或藥師討論。